弦诵不绝,诗志不渝

发布时间:
2016-09-28
文章作者:
发布人:
动态浏览次数:

5月13日晚上7点,由暨南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,文学院承办的暨南大学第14届诗歌节决赛暨颁奖典礼,于珠海校区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。出席大赛的评委有知名语言艺术专家,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、退休教授伍巍,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瑞金,中文系讲师刘卫宁,文学院辅导员曾艺等。     

    作为文学院的品牌活动,诗歌节已经随着文院的发展,走过了14个年头。它既是文院学术特色和美学内涵的呈现,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继承与传扬,在各具特色的诵读中探索诗韵,在感性的解读中找寻文化的共鸣。

    本次诗歌节决赛与以往几届有所不同,文学院在举办这次活动的时候尤其重视在学术方面的交流。所谓的交流并不是单方面的灌输,而是多方面的互动。当中尤为突出的一点是,每一位选手诵读完参赛诗歌之后,大会都会提供共为八套,分成“难中易”三个不同程度的题目。大会在要求参赛者作答题目之余,也通过会场的投影器把问题展示在观众眼前,让观众也能参与其中,从而普及一些关于诗词歌赋的基本知识。     

    在两个多小时的角逐中,各位评委对选手的朗诵进行了专业而详尽的点评。伍巍教授还亲身示范以进行指导,让选手们受益匪浅。根据嘉宾与各位大众评委的评分,共评出了最佳组合奖一名,一等奖一名,二、三等奖各两名,优秀奖两名。以及方言组的优胜奖三名。

    赛后,伍巍教授在采访中肯定了本次诗歌节及朗诵比赛的意义,他说:“这是一个校园乃至于一个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啊!一个民族他可以没有文字,但是哪一个民族没有诗歌呢?我们文学院这个诗歌节是非常好的,把朗诵和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,要一直发扬下去。”

    同时他还提到,“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‘诗者,志之所之也。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’我是搞文字学的,不是搞文学研究的,但是我认为朗诵的意义,就在于把纸面上的东西,用我们的声音去还原。”接着又说道,“诗歌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肯定是带有感情的,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字,如果被我们变成有声的东西,那我们不就和不同时空的作者心心相同了吗?我们不仅可以听了,还可以用心去感受。所谓朗诵,朗就是大声的意思,用清朗的声音诵读诗歌,可以直接从耳知的方式通心,而纸面上的目知往往还有一个转化的过程。我们朗诵比赛的意义,就在这里。”

伍巍教授说:“我们《礼记》里边说的“春诵夏弦”,我们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,春天你要诵读,夏天要伴着音乐来的,把我们的声音美、音乐美、感情美都给一齐表现出来。而我们现在很多的诗歌创作仅仅是‘目知’,不是‘耳知’更不是‘心知’的,这就不好了,毕竟有人是不识字的,我们通过朗诵的形式,让台上台下的人能心通,这就是语言的艺术。”

我们还了解到,伍巍教授在中文系里常作诗词曲以调侃或抒咏,他说:“我虽然研究文字学,但是我一脚又插到文学里,作为一个中文系的教授,都应该通的。做得不好没关系,但起码不要陌生,否则同学们提出疑问,我们又怎么回答呢?这就要求我们多涉猎,你们学生也一样。”接着鼓励我们文学院的学生道:“我们文学院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,在这个教育不幸的 时代,我们应该把握自己的命运。一个人他想要进步,不仅仅是课堂能够造就的。今天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,而我们同学需要自救,要多读一些书,多读一些好书,多思考一些问题,从现在开始就要塑造自己,将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,成为社会、民族所需要的人。现在社会上有招工难,而高校毕业的不受欢迎,这是教育的悲凉。我们都一样,共勉吧!”

在与伍巍教授的访谈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作为师者对诗歌、对诵读的热忱和理解,并且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者对本科学生的关怀与勉励。这也激发了我们,要以一种诗意的态度去面对学习与生活。

同时,我们要感谢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离退休工作处、离退休教职工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学生成长的关爱。是师者对学子温暖的关爱,让学生茁壮成长,我们相信在诗者与师者的沐化下,暨南学子们将挂起云帆,乘风破浪,直济沧海。

 文/邹逸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