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党史悟思想丨《长津湖》观后感

发布时间:
2021-10-26
文章作者:
发布人:
何影
动态浏览次数:

《长津湖》观后感

  

  

杨松

(暨南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,马院公管学院联合支部书记)  

  

国庆七天假期,因要防控疫情待在家中。期间听说有个新片叫《长津湖》,讲述了抗美援朝的故事,观众反响热烈,于是便吸引了我。

电影的开始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1950年的10月。一个参加完解放战争的某部七连连长伍千里,回到农村的家中,跪拜过多年没见的父母后,深情地告诉父母,仗打完了,回家种地来了,一家人可以好好过日子了。可话音刚落下,就听到了归队的号令。经过整装,刚刚离开战场的他们便又扛起枪,跨过鸭绿江,奔向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的战场。 

 

(电影海报,来源于网络)

提到鸭绿江,我还算熟悉。我曾在文革期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当知青,与中朝边境结缘,与一江之隔的朝鲜相望了多年,知道在那里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因抗美援朝而更加牢固。

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早期最激烈的一场战斗,发生在1950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,历时近一个月。

影片从历史事实出发,又以高于事实的艺术手法,展现了那场英雄史诗般的激烈战斗。

影片拍摄场面宏大,战斗场景异常复杂,敌我双方斗争惨烈,再现了那场战役的艰巨和难度。我志愿军战士斗志昂扬,不怕牺牲,敢于胜利,保家卫国,奋勇杀敌。影片感人至深,激荡人心,教育意义极其重大。

3个小时的电影演绎,我的脑海中呈现出三个抹不掉的场景和久久离不去的思考。

一、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面对战争的?

那是一批年轻的战士,参加解放战争刚结束又转战朝鲜,开始了保家卫国的跨国战斗。东北的冰天雪地,一个夜晚就可将战士魁梧的身躯冻成冰坨,坚守阵地的使命,再冷战士们也寸步不移。为了打败美帝侵略者,他们豪迈地发誓:我们一定要坚持把仗打完,为的是我们的下一代不再打仗。

为了下一代不再打仗,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,勇现出人在阵地在,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。涌现出此后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,舍身堵抢眼的黄继光,为保住阵地和战友的生命被烈火烧焦身体的邱少云,等等无数英烈。正是这一个个敢于牺牲,勇于战斗的英雄们,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成了钢铁般的长城,消灭了侵略者,为祖国迎来了70余年从站起来,到富起来,再到强起来的和平建设年代。

二、那个时代的人谁是英雄?

电影中有一个场面,七连连长伍千里问弟弟伍万里:为什么要一直跟着哥哥?弟弟的回答是:因为哥哥是英雄。哥哥伍千里说:如果我是英雄,那些倒在枪林弹雨中的人是什么?那些把家里仅有的一袋粮食送到前线的人又是什么?还有——,很多很多为抗美援朝做出无私奉献的人,他们是什么?揪动人心,发人深思,激励斗志的问题。

哥哥伍千里说到的这些人都是英雄,都是最可爱的人。可最终的英雄是谁?应该是老百姓,是人民。因为是老百姓为了祖国,把自己唯一的骨肉送上了战场,把自己亲生的儿子交给了军队。伍千里的哥哥伍百里牺牲在战场,他和弟弟正在与美国鬼子刺刀见红地英勇搏杀,家中年迈的父母一个儿子也没留。这样的父母有千千万万个,他们不愧是那个时代的英雄,是那个时代的大英雄。

三、那个时代战斗到最后的胜利靠的是什么?

长津湖战役,战斗的惨烈程度超出了我军,也超出了美帝的预料。战斗的环境相当恶劣,是冰雪严寒、是大雪封山的冬天,气温在零下31度以下,人能被冻成冰坨,甚至成为冰雕。影片中美军的一个师长,败离阵地时,看到守卫在阵地的志愿军战士已被冻成冰坨,仍坚如磐石般地屹立在阵地上。震惊之余肃然起敬,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。

长津湖战役的困境和艰难有多难?难到甚至一天只能吃上一个土豆。那时战斗靠的不仅仅是钢铁造成的枪炮,更靠的是人的意志力。没有必胜的战斗信念,没有为了祖国和人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,那种艰难困苦是难以战胜的。我们的战士硬生生就是用钢铁般的意志坚持着挺过来了。在那缺少弹药,缺少粮食,缺少棉衣的通通缺少的艰难困境中坚持到最后。

长津湖战役胜利了,志愿军的红旗插在了正义的山岭上。

红旗至今迎风飘扬。